「mit sloan」的圖片搜尋結果

 

                                                                「mit 商學院」的圖片搜尋結果

 

MIT Sloan 商學院是全世界最好的MBA Program之一,每年吸引來自全世界60餘國的知識分子前去深造;專精於經濟學,組織行為,策略管理等等。

  申請學校時要寫申請論文(application essay) ,MIT Sloan 每年的題目都不同,但以下這題每年都不變:「請寫一封自我介紹信(最多500字)爭取進入 MIT Sloan MBA 學程。信中請介紹你的成就,並包含任何能幫助我們評估你申請條件的事蹟。這封信請依照商業標準模式書寫,並指明收信人為 Mr. Rod Garcia , 資深入學申請總監。」

                                          (以下為對話)

   Q:每年面試世界各地的頂尖申請者,你覺得台灣申請者和其他地區相較之下,有哪些地方特別需要加強呢?」

  

   A:台灣申請者普遍來說,問題出在 溝通(communication)。他們的英文夠好,但清楚表達想法的能力欠佳。或許是因為台灣的產業偏向本土產業,台灣申請者在職場生涯中,沒有機會發展溝通技巧和面試技巧,在這方面沒有被好好栽培(well-coached)。相較之下,香港,新加坡,中國,泰國的申請者在溝通方面表現就較為出色,可能是因為他們比起台灣申請者有比較多的機會在跨國公司,向外發展的產業,工作本質比如說擔任面對客戶的角色也給他們足夠的訓練在溝通技巧上。」

   Q:有什麼是你觀察到台灣申請者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呢?

 

   A:感覺台灣申請者來面試時,對於面試沒有正確的認知觀念(mindset)。他們大部份給我的感覺太隨性了(too casual),欠缺“成熟”(maturity)與“專業”。我的比較標準(benchmark)是比如說中國學生,他們在整場談話中腦子都設定在面試模式,即使氣氛輕鬆也清楚這是一場面試,非常擅於把握機會推銷自己。這點台灣學生相較之下就需要多加強,這又回到之前說的溝通技巧,讓我聯想到學生進 Sloan 後緊接而來的工作面試表現或許也會差強人意 。

 

  還有一個就是比較深層的問題了,台灣申請者身上很難得看到有“國際視野”(global outlook),他們在工作經驗上通常有累積商業知識(business aw areness),但我在尋找的是一種國際化的視角(global perspective),一種跳脫本土思考模式的開放觀念(open mind)。很可惜的是大部份的台灣申請者都讓我感覺他們只專注在島上發生的事,他們的視角太本土了。

  Q:回到台灣的申請者,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過度本土的視角呢?

 

  A: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台灣太舒適了,人們可能想說這樣何必麻煩去看外界發生什麼事呢?也有可能因為台灣是個島國,本身有地理上的局限,又總是擔心中國的威脅,所以在想法創新上不夠大膽。事實上,對於能夠突破舒適圈的台灣人我是很敬佩的,因為在台灣你必須要做額外的努力才能跳脫你習慣的思維(you have to make extra efforts to go beyond the boundaries)還有可能是因為台灣人的文化比較內斂(introverted)。或許台灣人集體擔憂,如果打開界限接受新想法,就會失去原本很珍貴的台灣文化。」

  Q:那有沒有什麼建議關於增加國際經驗?現在台灣有許多學校提供交換學生的機會,你覺得那對於增加國際經驗的幫助有多大?

 

  A:台灣學生在這點上比較吃虧,因為回到跟亞洲其他國家比較,新加坡,中國,韓國,泰國,香港的產業環境都提供比台灣產業更多的國際機會(global exposure),相較之下台灣產業就比較偏向本土。不過我覺得,還是回到你經歷的人事物,還有做這些決定的動機。如果你能幫你的公司開拓海外市場,或是選擇學習日文並且到日本在日本人的社群中生活一陣子,這些都代表你對異國文化有興趣,且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新的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自由天地 的頭像
    自由天地

    自由天地

    自由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